beat·365(中国)官方网站门头沟区大峪街道增产路东区社区的居民最近发现,家门口的垃圾分类站点变了样——曾经散落的杂物不见了踪影,站点周边的地面总是干干净净,连雨后的泥泞也被崭新的防雨棚挡在了外面。这舒心的变化,源于街道与社区对居民诉求的迅速响应和扎实行动。
不久前,多位居民拨打12345市民热线反映小区垃圾分类站点及周边存在脏乱差问题。民生诉求无小事,增产路东区社区居委会第一时间组建专项工作组,赶赴现场查看情况beat·365。工作人员用卷尺丈量站点间距,在一周内持续蹲点观察垃圾投放高峰时段的情况,问询记录小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,最终锁定导致“脏乱差”的三大原因:垃圾分类指导员业务标准不一、站点周边杂物堆积、日常保洁频次不足。
靶向施策才能药到病除。社区随即启动“环境焕新计划”,邀请专业讲师开展“手把手”培训,从垃圾辨识到投放引导beat·365,为指导员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。党员志愿者与物业人员组成“巡查小分队”,每天早晚两次集中清理杂物,对易堆积区域加装警示标识。重新规划垃圾分类站点布局,在站点增设防雨棚,定期更新宣传栏的垃圾分类科普漫画。保洁人员将每日清扫频次从1次增加至2-3次,以确保垃圾不落地、站点常洁净。
如今走进小区,分类站点前的地砖没有了污渍痕迹,居民投放垃圾时主动与指导员交流分类技巧,孩子们在宣传栏前指着漫画认读“可回收物、厨余垃圾”。“以前路过总绕着走,现在站在这里觉得很舒服!”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环境的蝶变,背后是增产路东区社区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治理理念的扎实践行,将垃圾分类这种“关键小事”当作关乎居民生活品质的民生“头等大事”来抓。接下来,社区将通过完善长效巡查机制、培育环保志愿队伍等举措,让“地洁气净”的舒心环境延伸到每个角落,让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治理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,把民生福祉书写在街头巷尾的每一处细节里。